2020年9月,财务资产部党支部组织了《忆峥嵘岁月,燃爱国情怀》主题观影活动,了解了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巨大悬殊,这场战斗最终以失败而惨烈告终。在已知这个结局的前提下,成败与输赢已经不是《八佰》最关心的问题,两个半小时的篇幅里,它还原的是人在面对外部重重威胁、内心层层恐惧时该如何活着的极端处境。战争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的恐惧也是真实的,惨烈牺牲近在咫尺,但人们“明知必败之事,仍抱定必死之心”。跳脱出电影本身的语境,许多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一生中是否也曾面对过类似的处境?换句话说,这部电影虽然在描摹战争,又不止在描摹战争,它真正在探索的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命题。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开始是从几个底层士兵的视角出发,这群小人物几乎对战争没有概念,不同于战斗英雄,他们代表的更像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他们怕死,也害怕杀人,在危险来临时本能地想逃,就像我们每一个正常人一样。就是这么一群求苟活的小人物,在四天四夜的时间里亲历杀戮,逐渐从一个旁观者被卷入其中,从怕死的底层士兵转变为坚定走向牺牲的民族英雄。可以说电影通过这群人的成长守护了一种弥足珍贵的人类精神,关于人的尊严和对意义的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了民族精神的更宏大的价值。 看完《八佰》,你很难不记住密闭仓库里不分昼夜的厮杀和对抗,但真正会长远留在你记忆里的,可能是战场内外一个个“人”的命运。与战场隔河相望的租界区百姓,是战场之外的平民英雄。捐钱捐药的商人,议论纷纷的民众,拿着望远镜全程瞭望仓库战况的教授,几乎构成了对在仓库上演的这出戏的观众视角。一条河在物理上划出了安全与危险的界限,但河两岸的人,不论作为民族意义上的同胞还是人类意义上的同个物种,都在这场战斗中共享着普遍的人类经验。租界区灯红酒绿安享太平的人们,目睹着河对岸的战士走向悲壮的结局,与他们自身也是殊途同归,观众跟随着他们的视角,得以看清战争的残酷如何影响每一个个人的命运,思考人的一生应该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战斗。 (文:黄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