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集团要闻

【一带一路故事】“令人惊喜”的老挝小伙儿

发布日期:2019-05-20 信息来源:电建海投公司 字号:[ ] 分享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一个老挝籍的帅小伙来到南欧江一期运维项目部办公室,很礼貌的敲了敲原本就打开的门,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你们好,我是学中文翻译的,是来应聘的,请问我应该找谁?礼貌是这个小伙子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

他就是王洋,在昆明留学3年主修中文翻译,他的个子不高,性格较腼腆,但做事积极,肯干肯学。24岁的他虽然还是一脸稚气,但作为老挝公司最早的一批属地化员工,已经在运维岗位上工作了3年,算是属地化员工中的“老前辈”。

虽然有比较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但是王洋从来不以“过来人”自居。为了快速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随手记下,一有空闲就去找老师傅们请教、交流工作经验,还常常找我们借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对于现场的各项设备操作更是抢着干。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在每月的班组小指标竞赛中,他所在班组都保持在前列,也多次获得过公司的先进个人称号,同事们对他的工作态度评价也很高,都很愿意教这个年轻的小伙子。

鉴于自身的语言特长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王洋在担任翻译、运行值班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属地化员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且时常利用业余时间教中国同事一些工作上常用的老挝语。大家相互学习语言,同事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同事曾问王洋,为什么要学习中文翻译专业?他回答道:“现今我们国家正在起步当中,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之又少,而中国企业的进入解决了这一问题,工资待遇也很可观,我要努力学习中文,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

老挝起步比较慢,国民生活水平低,王洋还有6个兄妹在家中,而王洋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也许是“不满足”的原因,王洋时常向同事请教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逐步的学习着部门间的协作和人员管理的方法。由于工作关系,中国员工常常需要与老挝员工交流具体问题,语言问题成了一个“拦路虎”。王洋主动站出来,承担着站上包括帮厨、司机、运行、维护等在内的15个属地化员工管理和交流工作,哪怕是在运行倒班也总是随叫随到,从没一句抱怨的话。汪洋总是能清晰、简明地翻译出上级的工作任务要求。也许是因为语言沟通交流便利的缘故,属地员工更多的愿意通过他来沟通协调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沟通机制不但减轻了部门同事的工作难度,也加深了两个国家员工间的友谊。

2018年,老挝南部阿速坡—水电站溃坝后,在一国际知名社交网站突然出现一起关于南欧江流域各梯级电站出现溃坝现象等一些消息不实的谣言,并在该网站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电站周边群众的慌乱,公司积极组织员工忙着募捐的同时也采取措施进行辟谣。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王洋自己在Facebook上发布了电站现场大坝、设备设施和生产现场的安全运行情况照片和短视频。一个身处现场的老挝人的视角起到了很好的辟谣作用,谣言不攻自破。不仅如此,王洋还积极向周边询问情况的村民和政府官员做解释,如实向大家描述了事情的真相。他的主动作为对化解“谣言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让大家对这个青涩的小伙子刮目相看,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事后王洋告诉同事,溃坝事件发生后,随着官方报导的伤亡人数,自己很心痛。看着中国那么多企业为我们募捐时还要遭受流言蜚语,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是自己应该做的。中国人帮助老挝发展,老挝以前买电用,现在可以卖电挣钱。中国人还帮老挝修建公路、铁路、学校,改善交通、通讯、提高教育水准,自己非常非常感恩,自己不仅是一名老挝人,同样也是一名电建人。

如今王洋的爱人也在食堂做帮厨,闲谈时他常说:每天下班都可以陪伴爱人,生活很幸福也很安稳。像这样的生活对大部分常年两地分居的电建人来说是奢侈的。很多电建人父母、爱人、孩子一年见不上几次面,每次视频后总会悄然泪下,辗转难眠。家人的安慰和理解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而责任和担当是我们奋斗的初衷。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